人與人的差距,不在於是否努力,而在於是否擁有持續的“解鎖力”

導讀:
人與人之間的差距,不在於是否努力,而在於努力過程中你是怎麼一次次解鎖困境,不斷成長。掌握解鎖思維,讓你在職場游刃有餘。
保持持續的解鎖力
如何煉成解鎖思維?
分享一個生活中的小片段:
有次坐公交車,由於是陰冷的雨天,車內的玻璃窗上佈滿了霧氣,視線完全被模糊化。
汽車行駛到某個站準備停車,一位女士,估計是快抵達目的地,又不確定外面到哪兒了。
於是她拿了張紙巾,在滿是霧氣的玻璃窗上來回擦了幾下,眼前瞬間清晰明亮,幸運的是這就是她的目的地了,車子停穩後,她不慌不忙地下了車。
雖然是一件小事,但日常生活中,蒙頭下錯站或坐過站的情況並不少見,如果那位女士因為偷懶,完全憑感覺去判斷車子的行駛方位,結果會怎樣?
面對眼前滿是霧氣的玻璃窗,不及時去手動擦亮,結果十有八九會因為判斷失誤而坐過站,影響到後面自己的行程。
就是這麼一件小事兒,讓我想起了四個字——解鎖思維。
面臨的衝突挑戰→採取行動→解鎖成功
滿是霧氣的玻璃像是一道屏障,擋住了自己的視線(現狀衝突)
用紙巾去擦玻璃的舉措(打破邊界)
擦拭完畢後,眼前的世界豁然開朗(成功突破)
人與人的差距,就在“解鎖”這個關鍵動作。
那些項目管理的高手們,在執行中的節點跟進與管控,其實不正是這個原理嗎?
他們之所以越來越厲害,成為所在專業的頂尖人士,是因為他們熟練地掌握解鎖思維,面對任何挑戰都能游刃有餘地把控好流程、進度,有條不紊地達成目標。
01
保持持續的解鎖力
如果你想成為所在領域的高手,需要保持持續解鎖的能力。
愛因斯坦說:“人生就像騎自行車,要想保持平衡,只有不斷前進。”一直在進步的人,他們的意識很少會掉隊。你解鎖思維的邊界在哪裡,自己的可能性就在哪裡。
前段時間,聽了白岩鬆的演講,說起來,他的人生在不同的年齡段,一直都在邊界突破,自我解鎖。
20歲的時候容易活在明天,喜歡嘗試,有多重可能性,充滿各種奇思妙想。
30歲的人生是減法,究竟要做什麼?哪些東西是要拋掉的?這時候,要去做減法。
40歲的人生感受是什麼呢?困惑。幹的這一切有價值嗎?有意義嗎?到底要什麼?
5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什麼呢?好奇。躺在自己取得的某種東西上,混到退休似乎可以。多跟自己聊天,去讀很多的東西,給自己一些答案。
請學會善待每一個今天,少年辛苦終身事,莫向光陰惰寸功。
正如管理思想大師查爾斯.漢迪曾提出的“第二增長曲線”原理:
簡單說,當你知道該走向何處時,你往往已經沒有機會走了。
查爾斯.漢迪是在一次旅行途中悟出這個道理的:
他向一個當地人問路。當地人告訴他,一直往前走,就會看到一個叫Davy的酒吧,在離酒吧還有半里路的地方,往右轉,就能到他要去的地方。
在指路人離開之後他才明白過來,指路人說的話一點用都沒有。因為當他知道該從哪兒拐的時候,他已經錯過了那個地方了。
查爾斯.漢迪把從拐點開始的增長線稱為“第二曲線”。任何一條增長曲線都會滑過拋物線的頂點(增長的極限),持續增長的秘密是在第一條曲線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曲線。
那麼問題來了,如何做才能縮小差距,煉成頂尖高手的解鎖思維呢?
02
如何煉成解鎖思維
處處留心皆學問,接下來, 來說說高手們的解鎖思維養成術。
better思考法:能否再好一點點
心理學裡有個“替代效應”:
比如前面有兩三條方法或路徑的選擇,都可以實現相似的目標結果,通常人們都會去選相對更輕鬆簡單的那一個。
在實際上,多數人都是習慣了用輕鬆省事兒的行為來取代更繁瑣的行為。當你在舒適區呆久了,再想去跳出來,並非容易的事。
厲害的人,喜歡不斷自我突破,他們經常是反本能,也因此成為了不一樣的人。
比如說,在不同周期的學習工作結束時,進行如下的思考與確認,找尋一些自我成就感:
A.今天跟昨天相比,有沒有進行價值創造的內容?
B.本週跟上週相比,有沒有關鍵成果的實踐輸出?
C.本月跟上月相比,有沒有核心習慣的塑造養成?
D.本季跟上季相比,有沒有標誌性的改變突破點?
想變得應更好,請持續升級自己的認知,一個人的思維固化是尤為可怕,固化在哪裡,結果就在哪裡。
善於獨處法:懂得節奏,是真高手
想成為某個專業或領域裡厲害的人,請學會留點時間,跟自己相處。快節奏的當下,大家都是各種忙忙忙,每天出門奔波無法停歇。
在高手的世界裡,多了一份有意識的獨處時間。
用來放空、冥想、思考、看書、鍛煉、總結、休息......對,這就是身邊的高手們怎麼看上去,一個個總是活力滿滿的原因。
在獨處的時候,對標高手們的能力模型,解析自己成長中的問題。
高手的能力模型
人和人的區別,不在於是否孤單,而在於你如何面對自己的孤單。
有時候多一點留白,才會遇見多一份精彩。
日程管理法:學會掌控自己的生活
一種是以目標為導向的生活,一種是漫無目的隨處飄蕩的生活,時間越長,差距越明顯。
整天忙著生存的人,其實早已丟掉了生活。尤其是職場裡,最為明顯。
小張的一天,每天早晨到點鬧鐘響起,關掉繼續再睡,時間快到了趕緊起床。
出門趕著早高峰,去公司上班,習慣了在快到公司的路上,匆忙中解決自己的早餐(如果快遲到了,直接不吃)。總是在公司規定內準時打卡,沒有例外。
到了辦公位,聊會天慢慢吞吞做著昨天沒有完成的事兒,中午吃飯,下午也是做著重複性的工作內容,因為一切都太熟悉。
到點打卡下班,離開公司的那一刻,是一天中最開心的。
在晚高峰中擠來擠去,好不容易到家,晚飯後,要么玩手機追劇,要么出門happy。到點了,累了困了,才去休息,一天就這麼過去。
這裡,也給大家分享下,我在職場中常規的一天行程(學會清單化管理)。
這即將遠去的一年,匆匆忙忙,如眨眼之間。當然,我也努力過著充實的每一天(如下圖所示,黑底白字為工作日行程,紅底白字為節假日行程)。
生活裡沒有特別的期待,自然就沒有什麼精彩。
試著去留意吧!
你留意過自己的麼?體重、身形、髮際線。
你留意過自己身邊的人麼?家人、好友、同事。
你留意過自己身邊的高手麼?
好好去留意自己的每一天,無論是學習工作或生活......
技能拆分法:單個精進系列出品
想成為業內的頂尖,這個能力你務必掌握。把專業技能進行梳理呈現,分階段、有步驟、抓重點、下苦功,加以時日,得以綻放。
飛輪效應
就像一個巨大靜止的飛輪,為了讓它轉動起來,開始你要用很大的勁兒,一次次一圈圈的反复去推,前期看上去都是毫無效果的努力,飛輪沒有絲毫的轉動。
當達到臨界點時,飛輪的慣性會自動成為動力,在那時候,你根本就不用花太大的勁兒,飛輪還是會快速轉起來。
所謂的高手都是從小白開始的,能力要點拆分完畢後,用看上去很笨的功夫,在每一點跟自己死磕,量變引起質變,終有大成。
圈子互動法:同好之人的目睹耳聞
當今職場上很多厲害的人,會利用自身的優勢,去進行新的圈層或場景拓展,讓自己找到更多的發展路徑,以應對未來發展的風險及未知性。
時代在飛速發展,變化也隨之而來。比如職場(競爭力)的坐標評價:
過去:行業→企業→職業
現在:圈子→能力→特色
以前,我們碰面更多會問,你是做什麼的(行業),在哪裡上班(企業),什麼崗位工種(職業)。
現在,尤其是那些高手們,聊的更多的是你有沒有在XX圈(邊界),彼此的能力與影響範圍,核心特色(競爭力)是啥等等。
問問自己,現在有沒有圈子?圈子的品質如何?
舉例說明,我自己的那些圈子:早起打卡圈、旅遊攻略圈、寫作大神圈、優秀作者圈、金牌講師圈、粉絲交流圈、牛人讀書圈、馬拉松跑友圈等等。
正是這一個個圈子,時刻鞭策自己,發現不足,預見未來的成長,清晰努力的方向。
這一年時間,自己在不同圈內,堅持踐行解鎖思維,目睹了自己的系列成長:
成為職場領域優質創作者
全年跑步里程數700+公里
體重達標在年初的計劃範圍內
個人原創寫作,累積碼字20萬+
堅持早起(5:00-6:00)300天+
走遍了祖國的30+城市,還出國兩次(阿聯酋和泰國)
......
一個人的路,會走的比較辛苦。常跟比你眼界格局高的人去交流,學習對方的為人處世之道,你會發現自己的思維邊界。進入同好高人的圈子,結果自然不凡。
溫馨提示,千萬別忙著“混圈子”,先好好評估自己的實力,功夫不到家,先好好沉澱。
郭德綱說:“一個人活得明白不需要時間,但需要經歷。”
其實,想讓自己成為頂尖高手,也是如此。解鎖思維,也正是讓我們多去體驗和經歷。
歲末年初,你打算為自己的成長,做點什麼呢?
要想經久不衰,切勿經久不變。一個成功的人,只有不斷的精進自己,才能為贏得發展的契機。藉此,推荐一款個人成長課程:涵蓋“思維提升、個人修煉、領導力培養、視野拓展”等。
標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