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讀懂曹操,不足以談人生

人物誌
慈懷君說
因為一部《三國演義》,曹操成了世上最奸惡之人。
世人或唾其行徑,或罵其凶殘。
他的一句“寧教我負天下人,休叫天下人負我”,更是坐實了自己梟雄的本性。
然而,一將成名萬骨枯,哪個功成名就之人,背後不是權謀利弊,恩威並施。
這個世界從不是單純的黑白之分。是與非,對與錯,不過是立場不同,定義不同而已。
然而,人們往往只看到了曹操的奸詐兇殘,卻忽略了他的豪情萬丈;
只記得曹操世之梟雄的一面,卻忘記了他治世能臣的擔當。
歷史筆墨,世人目光,終是估錯了曹操,也看輕了曹操。
對朋友多情
抹得下臉面,留得住真心
欲將心事付瑤琴。知音少,弦斷有誰聽?
對曹操而言,郭嘉永遠是他心中的遺憾。在郭嘉身死之後,曹操再無知己,也再無與他暢談之人。
建安元年,荀彧舉薦郭嘉。曹操大喜,不顧君臣之禮,於十里外相迎。
兩人一見如故,共商大事。
一番詳談之後,曹操不禁感慨:“使孤成大事者,必此人也。”
而郭嘉見曹操如此禮賢下士,也大喜道:“真吾主也”。
郭嘉成為謀臣後,曹操常常放下身段,與他行則同乘,坐則同席。
在相處的這些年中,曹操從未想過用物質利益來束縛住郭嘉。他知道郭嘉是知心之伴,貴在莫逆,而賤在財物。
人盡其才,便是曹操對他最好的國士之禮。
而郭嘉也從未辜負過曹操厚愛,運籌帷幄,屢建奇功。
算孫策,性輕率,必死於刺客之手;
攻徐州,掘泗水,克下邳擒殺呂布;
抗袁紹,勝敗論,激曹操必勝之心;
定北方,遺妙計,後坐收漁翁之利。
郭嘉在軍事上算無遺策,讓曹操更加看重於他。雖然在生活中,郭嘉的不拘小節常常被他人詬病,但在曹操眼裡,這便是真性情的表現。
其實,曹操和郭嘉是同一類人,都不畏世俗規矩,亦不懼常規禮法。
曹操從郭嘉身上,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他曾不止一次對眾人說道,“天下人相知者少”,“唯奉孝為能知孤意”。
然而北伐之時,郭嘉染病而亡,英年早逝。曹操嚎哭不已,大呼“奉孝死,乃天喪吾也”。對於他來說,自己失去的不僅是一位頂尖謀臣,更是自己一生的朋友。
若說荀彧的死,讓曹操內心不再光明;那郭嘉之死,便是曹操冷血的開始。
知己亡,誰識真心;朋友去,誰懂我意。
曹操對郭嘉的感情,從不虛偽,始終發自肺腑,感人至深。而郭嘉亦是被其真心感動,哪怕臨死之際,亦要助他平定遼東。
孟子說:“人之相識,貴在相知,人之相知,貴在知心。”
曹操、郭嘉二人之所以相得益彰,便在於彼此的真心實意。
品性相近,故能相互理解;三觀相同,才能惺惺相惜。
君臣不相負,情意兩相隨。
真心待人,互為知己,才能相知相樂,不負相遇之情。
對敵人多情
放得下仇恨,拾得起寬容
有人說:“每一個成大事者,都歷經過無數次的破碎,然後在一次次的重建中,征服敵人,也征服自己。”
曹操戎馬一生,九死一生的經歷數不勝數。但最讓他刻骨銘心的戰役,莫過於宛城之戰。
建安二年,曹操為鞏固後方,為與袁紹決鬥做準備,遂率大軍討伐宛城。張繡得知後,率眾將投降。
兵不血刃拿下宛城,讓曹操有些得意忘形。他一邊收納張繡族叔張濟的遺孀為姬妾;一邊又送金銀給張繡部下的驍將將胡車兒,欲奪張繡兵權。
張繡得知後,忍無可忍。於是,聽從賈詡之計,決定先下手為強,除掉曹操。
此番突襲,曹操大將典韋戰死,長子曹昂,侄子曹安民為保護曹操,皆死於亂軍之中。
而曹操更是拼盡全力,狼狽而逃,才撿得一條性命。
宛城之敗,曹操痛失親衛大將和最疼愛的兒子,這種失敗讓他痛徹心扉。
兩年後,面對張繡的又一次投降,曹操恨不得將其千刀萬剮,以報典韋與愛子在天之靈。
然而,雖然在情感層面上,張繡是自己的仇人;可在理智層面上,如今的張繡正是自己最需要的人才。
“但凡有志成霸業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。”而曹操的過人之處,便是有容人之量,忍常人所不能。
曹操決定釋然過去,他選擇放下與張繡的糾葛,也原諒張繡異位而處的作為。
不僅如此,他還安排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為妻,兩人結成兒女親家。
對於曹操來說,與其糾結過去,不如改變如今;與其冤冤相報,不如以德報怨。
他正是憑藉容納天下的大氣魄,才能讓無數英雄甘心誠服;才能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。
人生之難,在於放下仇恨;人生之貴,在於拾起寬容。
不念過往,不畏將來,曹操從來都是真正的英雄。
對孩子多情
給得起愛意,扛得起擔當
曹操於外是一代人傑,攻城掠地,戰無不克;而在家中時,他又是一位嚴慈相濟的父親。
在眾多孩子中,曹操最喜曹沖,因其聰明早慧,異於常人,曹操一心想將他培養成接班人。然而天妒英才,曹沖十三歲時,便因病而亡。
曹操又一次經歷失子之痛,自己的痛苦無以復加,只能向長子曹丕發洩心中的憤恨:“此我之不幸,而汝曹之幸也。”
曹丕知曉父親並不喜歡自己,於是從小就學著隱忍,城府頗深。
可是知子莫若父,曹操又怎會不知曹丕的心思。
陰狠有餘魄力不足,這是曹丕最大的弱點,也是曹操對他異常嚴厲的原因。
而面對曹植,曹操卻異常溺愛。曹植文采斐然,天下之才獨占八斗,又兼生性坦率,拓落不羈。
曹操彷彿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樣子,他曾公開表示:“兒中子建最可定大事”。
古語云:“予子慈,子必縱;為其嚴,任必勇。”
曹植雖是曹操重點培養對象,但他天性放縱,而曹操又寵溺於他。漸漸地,曹植開始任性而為,不自雕勵。“司馬門事件”,讓曹操對他倍感失望。
而曹丕面對不利的局面,從未有過絲毫抱怨,在司馬懿的幫助下,一直磨礪自己的心性。
他不與曹植爭一時一地之得失,而是立足長遠,謀萬世之基。
曹操逐漸醒悟,百年之後,承自己心願者,必是曹丕。
曹操是梟雄,但更是人父。他的每個孩子都是如此優秀,他希望他們都有好的歸宿,但也怕帝王之家成王敗寇的法則。
他扶持曹植,打壓曹丕,何嘗沒有保全二人的想法。
然而,曹操雖是父親,卻亦是曹魏之主。他哪怕再寵溺曹植,也要為家國天下著想。這是他父親的責任,更是一國之主的擔當。
無情未必真豪傑,憐子如何不丈夫?
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。可在曹操身上,父愛的偉大,卻令人為之動容。
梟雄的背後,也許是無情;但父親的底色,從來都是溫柔。
對國家多情
忍得下屈辱,守得住底線
初平元年,義軍伐董。董卓不敵,脅漢獻帝遷都長安。
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西涼精銳,不敢向前,並有意向北邊迎立劉虞為帝。
曹操得知後,大為震怒,對袁紹說道:“諸君北面,我自西向。”然後孤憤出兵,追擊董卓。
那一刻,曹操沒想著要活著回來,哪怕千萬人,亦擋不住曹操扶漢的熱血。
建安元年,曹操在荀彧的建議下,迎漢帝回許昌。他行臣下之禮,對皇帝極為尊敬。
然而,前有董卓專權,後有李傕郭汜亂政。在皇帝心中,誰也不值得相信,曹操與他們亦是一丘之貉。
建安五年,就在曹操與宿敵袁紹一決生死之際。漢帝劉協迫不及待想要殺曹操奪權,策劃了“衣帶詔”事件。
這次事件,讓曹操對漢獻帝徹底失望。
“君以國士待我,我必國士報之;君視臣如土芥,我視君如賊寇。”
迎漢帝回京,是曹操的幸運,也是他的不幸。從那一日起,“曹賊”這一標籤伴隨了他一生。
然而,曹操哪怕位極人臣,也終生未曾稱帝。他忍受了半世的罵名,卻一直堅守自己共扶漢室的底線。
“漢臣”,從不是曹操的桎梏,而是他一生唯一的印記。
其實,衡量一個人的品質,不是看別人予他的評價,而是看他在高位時,良心的變化。
南宋陸九淵說:“慎獨即不自欺。”
勝敵人易,勝慾望難。一個人能夠守住底線,做到慎獨,才能真正做到對本心的堅守。
忠奸的虛名皆是外名,皆由他人所定。曹操一生無愧于心,無愧于漢室,又何懼之有?
所有人在歷史的長河中,都不過是滄海一粟。每一個人的命運早已被時代所裹挾,無一例外。
縱觀曹操一生,平中原,克北方,救黎民於水火;攻不臣,伐逆賊,扶大廈之將傾。
他對朋友真心真意,對敵人以德報怨;對家人溫柔以待,對國家忠誠不渝。
然而,他一生的真心,卻終被現實辜負;他一生的多情,卻亦被世人所遺忘。
他的功過,爭論千年也不曾休止;他的曲直,歷經百世也莫衷一是。
悠悠千載功名利,自留後人評與說。
曹操是一代梟雄,但更是光明磊落,恪守臣節的絕世英雄。
標籤: